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自学考试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非选择题集(2)

来源:河南自考网 加入时间:[2019-08-02 16:32] 点击数:

  16. 简述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答: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因此,一切能够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进程。因此,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包括;
  
  (1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 )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
  
  (3 )所使用的资本和所耗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增大;
  
  (4 )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17.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实质及根源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有效需求来说是过剩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8. 什么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什么?
  
  答:社会资本再生产是指通过各个资本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的不断循环运动而实现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及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的原理。
  
  19. 利息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答:利息从本质上讲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交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一般只能获得平均利润。所以利息率只有低于平均利润,职能资本家才会通过借款来经营产业或商业。如果利息等于或高于平均利润,职能资本家借款经营就无利可图或得不偿失,也就不会借入资本。但利息的最低限不能等于零,否则就没有人借出货币资本。在最高限和最低限之间,其高低由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来决定。因此,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20.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1 )产业资本顺序经过三个阶段,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资本循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或者说,把资本循环作为一个连续不断地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来考察,即是资本周转。 (2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有密切的联系:二者都是资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但二者又有区别:资本循环重点考察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提示资本正常连续循环的条件;资本周转则重点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提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1. 金融寡头是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的?
  
  答:(1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庞大的金融资本的最大的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 (2 )金融寡头的统治,在经济上,是通过“参与制”完成的。所谓“参与制”,是金融寡头利用自己的资本通过购买的方式,先控制一个或几个大股份公司,作为母公司。然后,利用母公司的资本购买其他股份公司的股票,使它们变成自己的“子公司”,依次类推,逐级参与,形成一个金字塔,金融寡头就在塔的顶端,支配着比自己的资本大几倍、几十倍的他人资本,牢牢地掌握经济领域中的统治权。在政治上,则是通过收买政府官员,同政府进行“个人联合”来实现其统治的。
  
  22. 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答: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 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平均利润率是由社会各生产部门不同的利润率平均化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它们之间的利润率也不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或周转速度快的部门,利润率就较高;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或周转速度慢的部门,利润率就较低。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会把资本从利润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高的部门,各生产部门间资本的自由转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逐渐使各个
  
  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各个资本家按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形成后,使等量资本不管投在哪个生产部门,都能获得等量的利润。
  
  剩命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是,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还是一致的,利润的高低还要取决于剩余价值的高低。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许多生产部门的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有的生产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的生产部门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时,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完全取决于资本数量的多少,这就歪曲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从而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1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根据这一规律,当一种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时,它终究要为新的、先进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 )在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资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演变为一种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虽然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不断进行着自我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自我扬弃终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迟早要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也决定了它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形成,同时产生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发展、激化,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缓解的时候,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就成为不可避免。因此,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为资本主义制度对自身的否定准备了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的客观历史趋势。
  
  24. 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作为一种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市场经济是杜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市场经济是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资源配置方式。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表现在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之所以能成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关键在于价值规律所起的对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商品经济是价值规律得以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条件。没有商品经济就不存在价值规律,从而也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
  
  25. 简述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的新特点。
  
  答: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的新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特征不如战前明显。
  
  (2 )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战前严重。
  
  (3 )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此用户发言已违反社区规定此用户发言已违反社区规定此用户发言已违反社区规定此用户发言已违反社区规定错出现。
  
  (4 )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
  
  26. 简述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的区别。
  
  答: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都是资本主义信用的基本形式,但二者之间是有根本区别的。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
  
  (1 )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个人之间的信用。银行信用是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
  
  (2 )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商品资本,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
  
  (3 )银行信用不像商业信用那样,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4 )银行提供的信用,在数量、期限和范围上都远远超过商业信用。
  
  27. 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
  
  答: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又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用剩余价值来增大资本总量,扩大生产规模,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8. 怎样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1 )资本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但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当作资本的货币具有本质区别,即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的结果得到了增殖,带来了剩余价值。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流通不创造价值,在流通领城无论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使商品的总价值增多。但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增殖。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没有接触,他们只是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他的一份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一份价值,但不能在这之外,带来另一份价值。
  
  (3 )价值的增殖,货币向资本的转化,关键在于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从而使价值得到增殖,货币才能转化成为资本。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9. 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期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
  
  答: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于加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也要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长。为了保证企业资金循环的正常进行,必须依据这一原理,将全部资金分成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使循环的三个阶段在时间上继起,三种循环在空间上并存。社会主义企业还必须依据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的理论,加速企业资金周转,以节省预付资金,提高经济效益。为了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必须努力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中广泛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缩短生产
  
  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3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的?
  
  答:第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其基本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而是以新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着,从而必然导致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化。也就是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所决定的。
  
  (1 )垄断的出现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具有了空前巨大、迅速增长的膨胀力。同时,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容量却日益相对缩小,从而使生产扩大受到限制。(2 )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但各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激烈竞争,却加剧了生产无政府状态。(3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日益要求更大规模的投资,这又是个别私人资本靠自身积累难以达到的。(4 )私人垄断资本只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限制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些矛盾,使得垄断资本越来越需要同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借助国家的力量来保证自己的扩大再生产和利润的增长,从而使一般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这是不以人的主观
  
  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从进入垄断阶段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出现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二战时期,进入了第二个高潮;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空前、迅速、持续的发展,出现了第三个高潮,并成为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垄断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结尾】以上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非选择题集(2)”的全部内容,获取更多关于河南省学历提升的相关资讯,如河南成考、自考报名时间、报考条件、成考专业、自考专业等,敬请关注河南学历提升报考网。
本文地址:http://www.henankejidaxue.com/zikao/20190802_3074.html
在线报名,立刻定制专属提升方案。
x
添加微信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