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自学考试 >

自考《大学语文(专)》课程完整讲义(二)

来源:河南自考网 加入时间:[2019-07-30 18:14] 点击数: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议论文的复习问题。
  
  一、单元内容概括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学习议论文一章,应当熟识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论据类别、论证及驳论方法。
  
  一篇议论文,通常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1.论点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中所阐明的思想观点。就数量而言,可以是一个(如(科学的春天》),也可以是几个(如(散文创作谈》);就位置而言,可在文章的开头(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D,可在中间(如《咬文嚼字》),可在结尾(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者即为文章标题(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需要概括(如《论气节》)。一篇议论文,要做到论点正确、鲜明、新颖。在我们在阅读时应重点把握,以收到提纲挈领之效。
  
  2.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论证论点的根据。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前者如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和感受等,后者如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谚语和俗语、科学公理和定律等。论据的使用要以论点的证明为中心,并为之服务,力争做到论据确凿、典型并与论点相统一。
  
  3.论证是对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分立论和驳论两种方式。立论从正面人手,以充足的论据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驳论则反驳别人论点的错误。
  
  立论和驳论均为论证方式,采用任何一种论证方式都需要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基本的论证方法有三种: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类比法和对比法)。
  
  (1)归纳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分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一般为不完全归纳,使用完全归纳法的较少,如《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一文。归纳法按照举例的先后可分为两种:先列事例后归纳,或得出结论再举例说明。后者被称为“例证法”。
  
  (2)演绎法:这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就形式而言有以下几种: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主要为三段论。三段论是由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演化演绎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大、小前提有时可为一项。
  
  (3)比较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分两类,一类是类比法,一类是对比法。前者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进而引出结论,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后者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如《朋党论》。
  
  驳论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反驳论点:直接反驳对方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此种方法最常见。如《答司马谏议书》。
  
  (2)反驳论据: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然引出错误的论点。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3)反驳论证: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
  
  议论文单元常考知识要点总括
  
  二、各课基本知识要点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属议论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和设问的修辞方法。
  
  2.《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这篇社论,运用完全归纳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3.《科学的春天》是一篇讲话稿,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其次是比较法和演绎法,同时也运用了比喻、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4.《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一篇著名的杂文,运用了对比法、归纳法、类比法等论证方法,观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人,有说服力,同时也运用了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
  
  5.《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一文属议论文,运用了演绎法,归纳法,立论新颖,分析深刻,善用排比、反洁、设问等修辞手法也是本文的特色。
  
  6.《论气节》是一篇演讲稿,主要运用了归纳法来说理,体现了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同时具有哲理与浅显的口语相结合的特点。
  
  7.《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是议论文,主要运用了归纳法说理、较多地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行文平易流畅,体现为一种朴实的文风。
  
  8.《咬文嚼字》是一篇文艺专论,多用归纳论证方法,常先说结论,再举实例。作者广征博引,实例充分。本文行文流畅,勾琬紧密,风格亲切自然。
  
  9.《散文创作谈》是一篇文艺专论,运用了比较、归纳、演绎等论证方法。运用最多的是比较法,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自然贴切,绚丽多彩,行文引人人胜而且有文采。
  
  10.《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是一篇文艺评论,主要运用例证法证明观点,在论述时,观点与材料联系紧密,叙述与议论融为一体。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十则》相当口语化,通俗生动,还运用了比喻、对偶、反法等修辞手法。
  
  12.《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是以反驳论点为主的议论文,体现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特征,采取了归纳、演绎、对比等论证方法,运用了排比、反法等修辞手法。
  
  13.《谏太宗十思疏》是议论文中的奏疏,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和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14.《朋党论》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15.《答司马谏议书》是书信体的议论文,也是以反驳论点为主的议论文,具有柔中寓刚的风格。
  
  三、基本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人民日报》社论。
  
  《科学的春天》:郭沫若,现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王蒙,当代著名小说家。
  
  《论气节》: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
  
  《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周培源,中国著名物理学家。
  
  《咬文嚼字》:朱光潜,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散文创作谈》:秦牧,当代著名散文家。
  
  《谈<水洗>的人物和结构》: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文艺评论家。
  
  《论语十则》:孔子。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孟子,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唐代著名政治家。
  
  《朋党论》:欧阳修,号醉翁,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2.作者分类。
  
  属“唐宋八大家”的作家:欧阳修、王安石。
  
  属北来的作家:欧阳修、王安石。
  
  属“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有:朱自清、茅盾。
  
  属思想家的作者有:邓小平、鲁迅、孟子、孔子。
  
  3.体裁归类:
  
  属奏疏文体的文章:《谏太宗十恩疏》,《朋党论》。
  
  属文艺专论的议论文:《咬文嚼字》人散文创作谈》。
  
  属讲话稿的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的春天》、《论气节》(演讲稿)。
  
  4.论证方法归类:
  
  以反驳论点为主的文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司马谏议书》。
  
  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文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谏太宗十思疏》、《朋党论》。
  
  主要运用归纳论证方法的文章:(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科学的春天》,《论气节》,《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咬文嚼字》,《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同时运用比较、演绎、归纳三种论证方法的文章:《科学的春天》,《散文创作谈》,《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要求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本课的对比论证方法。
  
  1.中心论点
  
  在这篇文章中邓小平同志主要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论点。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一是中国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必须坚持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2.对比论证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就是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比较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具体的例子如: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又如:“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作者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与走资本主义道路相对比,指出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将给中国人民带来惨重的后果,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观点的正确。
  
  又如:第五自然段中的“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
  
  在以上几段文字中,文章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相对比,假设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将会带来惨重的后果,通过鲜明的对比论证,阐明了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论点。
  
  《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
  
  本文是一篇社论。在学习中,除了对本文的重点内容,即中心论点进行掌握之外,还要掌握文中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
  
  1.中心论点
  
  文章从阐释江泽民同志关于发扬创业精神的一段话人手,全面分析了创业精神所具有的八个方面的内涵,(注意,画黑线的话语)并指出了这段话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江泽民同志所归纳的64个字,全面概括了新时期创业精神的基本内容,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我们要很好地领会和贯彻。”
  
  2.完全归纳论证法
  
  完全归纳论证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通常有两种类型: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一般说来,在写作中,由于不可能或不必要举尽所有的个别性事例,人们经常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即通过部分个别性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而完全归纳法是通过全部个别性事例达到一般结论的方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对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关于创业精神的64个字的总体评价,文章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对这64个字从八个方面加以分析阐述,结论便是这八个方面的内涵与共性的全面概括,即一般性结论恰好是从全部个别性事例中得出的,这是运用完全归纳法的典型范例。
  
  《科学的春天》
  
  这篇讲话稿中,郭沫若除了应用论证方法之外,还应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这是本文的重点,需要全面掌握。在文中,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难点,需要深刻领会。
  
  1.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演绎论证法。
  
  (l)归纳论证法。如第2自然段从历史过程和个人经历中归纳出“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一论点,从媳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都变为现实来论证科学需要异想天开。
  
  (2)类比论证法。如第3自然段,作者把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与我们的时代进行类比,得出我们的时代和科学需要巨人的结论。
  
  (3)演绎论证法。本文有典型的演绎论证法的运用。演绎法通常指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如第4自然段中,运用了演绎论证方法论证了我国科学
  
  家需要探索精神,具体表现形式是:
  
  大前提:“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和“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的”。
  
  小前提在文中被省略了:我国科学家是人,是我国人民的一分子。
  
  结论:我国科学家需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和开拓道路的精神,也就是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
  
  2.修辞手法
  
  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l)比喻。例如“科学的春天”、“初升的太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排比。例如“封建王朝摧残它,北洋军阀摧残它,国民党反动派摧残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论辩力度和感染力。
  
  (3)拟人。例如“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讲话的感召力。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并识记鲁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简要说明鲁迅认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原因;认知本文所应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类比论证法,结合有关段落说明类比论证方法的运用,使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含蓄,富于强烈的讽刺力量;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较论证法;识别文中运用比喻、比拟、反语三种修辞手法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王蒙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王蒙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简要说明作者所理解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两层意思;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演绎论证法和归纳论证法;识别本文修辞手法上善用排比、反洁、设问的特点。
  
  1.中心论点
  
  本文从半个世纪前鲁迅提出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一命题出发,反其意而用之,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目前情况下,“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2.修辞手法
  
  (1)排比,其作用是加强语言气势,使观点的内涵细致、丰富。为使本文有一种毋庸置疑的气势,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例如:“‘费厄泼赖’意味着和对手的平等的竞赛,意味着一种文明精神,一种道德节制,一种伦理的、政策的和法制上的分寸感,一种民主的态度,一种公正合理、留有余地、宽宏大度的气概,意味着‘三不’主义和‘双百’方针。”
  
  (2)反诘,其作用是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量和论辩色彩。例如:“这难道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不是许多战犯都释放,有的还当了政协委员吗?这岂不是化不能‘费厄”为彼此’费厄‘
  
  吗?“等等。
  
  (3)设问,其作用是使论点清晰、突出。例如:“‘费厄泼赖’到底要不要实行?”、“那么要到什么时候呢?”、“什么时候这种可能才变为现实性呢?”
  
  3.论证方法
  
  具体到演绎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作者以鲁迅原意中的“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但条件尚
  
  不成熟为大前提,以今天实行的条件已经具备与其必要性、可行性为小前提,从而得到了得出了“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的结论。这是运用了演绎法。
  
  《论气节》
  
  本文阐述了“气”与“节”的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论证了气是敢作敢为、积极,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这一中心论点,成一家之言。作者提倡知识分子应该持有以“气”为主的具有“正义感”和“行动”的新的气节观,表达了他对知识青年的殷切期望。故此,对本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掌握就非常必要,尤其是在了解上述观点之后,还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本文创作的历史背景
  
  本文写于1947年,是一篇讲演稿,当时全国还没有解放。1948年,朱自清一家陷入饥荒,但他毅然拒绝了美国的粮食,宁愿饿死,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实践了他的“言”
  
  2.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对应词语的应用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但作者在进行论证时,又应用了大量的对应词语,从而体现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体现了作者注意判断与分析的写作特点,这是本文的难点内容,
  
  需要掌握。
  
  (1)论证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归纳论证方法。文章首先从“气”与“节”这两个独立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归纳出“气”是战斗的、“节”是消极的论点。接着通过列举历史上的“士”与今日知识分子在气节问题上的种种表现,归纳出“气是敢作敢为、积极的和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这一结论。从而从气节的理论和节气的实践这两个方面阐明了论点。
  
  (2)对应词语的应用。本文中使用了较多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例如:“气”是敢做敢为的、积极的、动的、变化的,“节”是有所不为的、消极的、静的、不变的:“礼”的精神是“节”,跟“和”配合着,“乐”的精神是“和”,跟“节”配合着:“忠节”表现在犯颜直谏,甚至牺牲殉国,造就的是失败的英雄,“高节”表现在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逃避现实,造就的是明哲保身的自了汉和虚无主义者:“气重于节”是说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集团参加了维新运动或革命运动,“节重于气”是说“五四”以后的知识分子获得独立地位,成为自由职业者。
  
  《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周培源所处的时代背景,要识记周培源在历史L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认识文章的中心论点——“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结合有关段落,要明确文中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认识文中所采用名人名言和典型实例两种论据,要明确这些论据分别又证明了什么论点;认知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本文较为突出,要明确第二、三、五自然段的开头以设问句引出论述的内容和观点的意义。
  
  《咬文嚼字》
  
  本文是一篇文艺专论,主要论述文学写作与阅读中讲究文字运用的道理,提倡“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本课的重点内容是:理解本文在阐述论证时多用归纳论证方法。在课文中,往往先说结论,再列举大量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的文学实例,使文章言之有据,生动隽永。
  
  其特点是:先说结论,再举实例。其优点是:条理清晰,主题明确。例如,第5自然段先说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观点,再举出《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被王若虚改得索然无味的例子。第4自然先说更动了文字,同时就变动了思想情感的观点,再举出韩愈修改贾岛诗句的典故。第5自然段,先说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观点,再举出“烟”字的例子,接着先说科学的文字多用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有时要顾及到联想意义的观点,再举出苏东坡的诗句“独携天下小四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作为例子。
  
  《散文创作谈》
  
  这是一篇文艺专论。本文围绕创作这一专题,精辟、生动并富有说服力地论述了散文的特点与界限、中国散文的深厚历史传统和发展散文旋涡状的现实需要、如何搞好散文三个相关的课题。全文的重点是如何写散文,其中心论点是:写好散文必须在思想、生活知识、表现手段三个方面提高作者的素质。本文的观点对提高散文创作水平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的论证方法较为多样,修辞手法也丰富多样,对这两方面的内容应该重点把握。
  
  1.论证方法
  
  (1)类比论证法。运用类比论证的例子有:用线、珍珠、巧手者合一才能穿成珠串来比喻思想、生活知识、语言运用对写好散文的重要性;用笋尖笋身、菜心菜梗比喻选材的重要性。
  
  (2)对比论证法。运用对比论证的例子有:第20自然段用“就像登上一个高原之后,不能再攀上一个山峰似的,视野也就难以更加辽阔了”反面证明了节骨眼上的语言加工是十分重要的。
  
  (3)归纳论证法。其特点是先说结论,再举例子。如第6段先说出“中国是一个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度”,再列举了庄周、苟况、李斯、韩非、贾谊、司马迁、王充、诸葛亮、唐宋八大家、鲁迅等大量事实。
  
  (4)演绎论证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中运用了演绎论证方法,只是省略了大前提。大前提是:“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散文应该更加繁荣发展”。小前提是:“我们是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由此推出结论:“散文创作的风气自然应该是十分蓬勃才好。”
  
  2.修辞手法
  
  这篇文章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最主要的是比喻。明喻满篇皆是,暗喻运用得十分巧妙,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自然贴切,绚丽多彩,把理论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引人人胜。如:“文学河流”、“思想的天平”、“思想的线”、“生活的珍珠”、“文艺竞技场”等。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茅盾所处的时代背景,茅盾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同时要记住文中的主要论据,和这些论据所证明的论点;掌握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法主要是归纳法中的例证法,认知本文在列举论据时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本文成功之处;识别文中运用比喻和层递修辞手法的地方。
  
  这是一篇文艺专论。作者从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两个方面评论了《水浒》的长处。文章指出,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人物的一切,是《水浒》人物描写的两大特点;而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与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则是《水浒》结构上的特征。所以,我们在学习本文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内容。
  
  1.中心论点
  
  作者从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两个方面评论了《水浒》的长处。文章指出,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和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人物的一切,是《水浒》人物描写的两大特点;而结构上的特征是: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与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从而得出结论:《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最值得学习。
  
  2.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例证法证明论点,这是归纳论证法中的一种,顾名思义,也就是举例论证的意思。例如:文章以林冲、杨志、鲁达三人为例,阐述了小说人物描写上的两个特点;以林冲、杨志的故事为例,说明了结构的特点。
  
  《论语十则》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辩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概括各条语录的大意,识别这些语录中运用排比、对偶、比喻修辞手法的地方;熟读这十则语录,记忆其中的名句。
  
  对本文孔子教导学生时所说的十段话进行掌握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儒家倡导“好学”,孔子这十则语录都与好学相关。孔子所说的学习,包括读书、治学,也包括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掌握这一观点,对我们进一步掌握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会大有帮助。
  
  1.中心论点
  
  这十则语录的核心都有一个“学”字,这里的学,包括读书、治学、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具体分析起来:
  
  (1)孔子把“好学”精神放在很高地位,他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但需要好学上进,做一个既有学问又有道德的人。
  
  (2)孔子对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不知而不温”,“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强调只有谦虚、谨慎,永不患得患失,永不自我满足,方能不断有所进取。“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主张具有崇高道义和理想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经受得住长期艰苦磨练和严峻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还强调以身作则的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孔子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要求:一是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二是要以学为乐,持之以恒:“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三是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四是要主动求教,“就有道而正焉”,乐于切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五是要善于思考,学思结合,学活思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修辞手法
  
  这十则语录主要运用了排比、对偶、比喻、反洁等修辞手法。排比句如“学而时习之”一则。对偶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比喻句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反诘句如:”何有于我哉?“等。
  
  3.这十则语录,往往还是考试的命题作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主张施行仁政,行王道方面的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所驳斥的反面观点和由此而得出的结论;理解孟子极力铺陈尧舜治国安民之功,主要是为了证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知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总体特点,简要说明文章各部分所运用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和反诘句,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这是一篇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文章主要驳斥农家“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还驳斥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指出“市贾不贰”会带来人情作伪和扰乱国家的恶果。此外,文中还斥责陈相的背叛师道为不义之行为。所以,在理解本文时,要注意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把握。
  
  1.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1)运用演绎论证法,驳斥“君民并耕”的片面观点。作者采取步步追逼、请君人豰的演绎论证方法。首先借陈相之口摆出农家学派的观点并不直接反驳,而是从打听许行的日常生活人手,设下一个大圈套,以一连串的问话,诱使陈相钻进圈套中:许行用粟交换陶器,用粟交换工具,与百工交易。陈相只得承认许行除了自耕自食外,并不能自陶自冶,一人尽百工之职。然后作者再抽紧圈套,用反法从陈相口中引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至此,“贤者与民并耕”的片面观点不攻自破,从而自然而然地演绎出圣人治理天下同样不可耕且为的正面结论。
  
  (2)运用归纳法,证明“劳心者治人”的观点时。作者采用了大肆铺陈、最后反诘的归纳方法。首先花大量笔墨铺陈尧、舜、禹、益、后稷等圣人治国安民的大量事实,宣扬了他们治国安邦的伟大业绩,从三个方面论证圣人因“劳心”而无法与民并耕:一是圣人为平天下而忧,不得耕;二是圣人为教育人民而忧,无暇耕;三是圣人为寻求人才而忧,不能用心于耕。大量的事实先造成一种不容争辩的气势,然后用反诘句(如:“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岂无所用其心哉?”)点拨,作者所持的“劳心者治人”的正面论点就不言自明了。
  
  (3)运用对比论证方法,驳斥陈相兄弟背叛师道之不义。作者分别列举陈相兄弟“师死遂倍之”的不义之举与子贡、曾子等人怀念孔子的感人行为,两者一对比,陈相兄弟背师叛道之不义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4)采用演绎方法,驳斥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孟子采用与农家相同的事实,却推导出与之相反的结论,与农家针锋相对,从而更加理直气壮,有力地反驳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
  
  2.修辞手法
  
  (1)文章多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或使论点层次清晰,或使论证的论据充分,其作用是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如:“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日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等等。
  
  (2)文章大量运用了反法的手法,先列举大量论据进行充分论证,而后用简练的反这句收结。通常可以收到两方面的效果:一是不直接说出正面结论,令对方思而得之,更有启发诱导力量;二是反法语气更有逼人气势,使人难以招架。如:“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岂无所用其心哉?”
  
  《谏太宗十思疏》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魏征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魏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简要说明这些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对比论证法,识别其中构成正反对比关系的重要词语;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这是一本奏疏,属议论文体。魏征进呈这本奏疏是为了劝说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历行“十思”。作为一篇议论文,它的中心论点是: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聚德义。构成这一论点的内逻辑是:只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厉行“十思”方能“积其德义”;只有“积其德义”,方能深得人心;只有深得人心,方能“垂拱而治”。这些观点,见识深刻,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故此,对本文的学习要注意把握好修辞手法的运用。
  
  (l)比喻:文中比喻句不少。例如用木茂固本与流长浚源,比喻国泰须积德;用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比喻民众能安国也能覆国;用“江海下百川”比喻君王必须谦和虚心,这些比喻形象生动,有些已经成为千古名句。
  
  (2)排比:文中的排比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辞类型。这些排比句主要用于多种事物的类比与列举。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积而思国之安。”“就是排比句用于多种事物的类比,而列举”十思“内容的句子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插其惠,信者效其忠“,则是排比句用于多方面内容列举的。
  
  (3)对偶:文中的对偶句使文章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对偶的类型有。语意反复的强调,如:“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等;语意的相反相成,如:“善始者实繁,克终者善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做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做物则骨肉为行路”等。
  
  《朋党论》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欧阳修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欧阳修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辩识;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段落大意,简要说明中间三段的不同论证着眼点;认知文章全文运用对比论证法,识别各段落中体现的对比关系的重要词语。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是为澄清
  
  朋党之说,希望君王能辨别真伪,权衡是非,退小人之朋,用君
  
  子之朋,从而达到维护、支持革新派的目的。
  
  在复习中,要注意几个段落的具体分析:
  
  例一: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国事,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友。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1)划分层次,写出层次大意。
  
  (2)这段的论证中心是什么?作者论证这个中心的目的是什么?
  
  (3)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其中主要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5)找出其中五对反义词。
  
  参考答案:(1)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点明小人之朋与君子之朋的本质区别;第二个层次阐述小人之朋是“伪”朋的道理;第三个层次阐述君子以“同道”为朋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
  
  结论;人君只有退小人之韵朋、用君子之真朋,才能把国家治理好。(2)这段文字的论证中心是: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两者本质差别;论证这一中心的目的是:启示人君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3)对比论证方法。(4)排比、对偶、设问。(5)君子与小人、同道与同利、真与伪、用与退、有与无。
  
  例二:
  
  阅读《朋党论》中一段文字,回答问题(此题为2000年4月的考题):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若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消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举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1)这段文字作者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
  
  (2)作者所用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别?
  
  (3)作者在这里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进行对比的?具体体现在哪里?
  
  《答司马谏议书》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王安石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王安石在政治上及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和在历史上的地位;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的主旨;认知本文反驳论点的驳论方法,简要说明文章反驳论点时所采取的三步骤及其作用;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柔中寓刚的论辨风格。
  
  本文作为书信,是一篇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在这封信中,王安石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对新法的种种指责,并表达了他坚持改革、绝不动摇的决心。所以,在学习本文时要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掌握。
  
  1.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反驳论点的驳论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反驳对方来论证自己的论点。文章在论述时大致采用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确立一个为“儒者”公认的判定是非的标准,名实相符,即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合,即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这就选取了一个有力的角度。
  
  第二步:将对方的种种罪名,概括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五个要点。这就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子。
  
  第三步:对五个要点逐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出这些指责是名不符实的谬论。从而,势如破竹、直接痛快地切中对方的要害。文章显得理直气壮、短小精悍。
  
  2.论辩风格
  
  文章的风格是柔中寓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在爽直地承认新法遭到“天下怨谤”的同时,却婉转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士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称自己毫无悔改之意。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力争“大有为”的决心,并反衬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和因循守旧。这种柔中离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结尾】以上是关于“自考《大学语文(专)》课程完整讲义(二)”的全部内容,获取更多关于河南省学历提升的相关资讯,如河南成考、自考报名时间、报考条件、成考专业、自考专业等,敬请关注河南学历提升报考网。
本文地址:http://www.henankejidaxue.com/zikao/20190730_2986.html
在线报名,立刻定制专属提升方案。
x
添加微信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