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协 调
了解协调在管理活动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协调的过程;
掌握协调的涵义、协调的内容及协调的基本要求;
明确协调的前提条件及沟通的涵义、类别与方式。
协调:掌握协调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协调的前提条件:掌握沟通的涵义、分类及沟通在协调中的作用,领会协调与沟通的关系。
协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了解协调的必要性,领会协调的可能性……
协调的内容:了解协调的四项主要内容。
协调的过程:领会协调过程的三个环节。
协调的原则:识记协调的原则,领会各原则的基本要求。
有效沟通:识记五种沟通的涵义,领会克服沟通障碍的途径。
协调的方法:识记四种方法的涵义。
理顺管理体制:领会理顺管理体制主要应考虑的四方面的问题。
协调的其他几项要求:领会八项要求在协调中的作用。
第一节 协调概述
〖基本内容〗
一、协调的概念
协 调: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在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协调的对象包括组织与人员。管理协调就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间的关系。
作为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协调有其自身的特点:
(1)平等性。平等性是指协调主体与协调对象居于平等位置,没有强制力的直接作用。 (2)互利性。协调措施常常是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协调各方利益要求。协调活动要广泛寻找共同利益,坚持求大同存小异。
(3)主体广泛性。
(4)结果不确定性。通过协调可能达成目标,也可能收不到任何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需要其他管理职能发挥作用。
(5)对象复杂性。其复杂性表现在:一方面,协调面对的是两个以上的对象;另一方面,协调对象的思想、态度、行为不同,相互矛盾。
二、协调中的沟通
沟 通:是协调的前提,是求得思想上的统一;协调是沟通的结果,是谋得行动上的一致。对管理组织来讲,有了思想认识的统一,才可能有行动上的一致,有效协调以有效果沟通为前提条件。
沟通也称信息交流,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相关对象,以期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
沟通有不同的类型:
(1)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向不同沟通可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双向沟通。下行沟通又叫单向沟通。指上级管理组织或人员反各项管理政策及组织目标、工作程序、规章制度逐级向下级传递。上行沟通也叫反馈沟通,指下级管理组织或人员主动向上级组织与领导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建议。双向沟通也叫相向沟通,指各管理组织与人员,包括纵向层级之间、横向部门之间信息的相互交流。
(2)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有无组织系统,沟通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指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的程序和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3)依据信息传递具体方式不同,沟通可分为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书面沟通是以图、文形式进行的沟通。口头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以言语形式进行的沟通。
三、沟通在协调中的作用
沟通在协调中的作用于表现在:
(1)沟通可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实现协调创造基本前提。
(2)沟通可以实现对管理目标、管理政策及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共识,为协调创造直接前提。
(3)沟通可以克服阻力,实现协调。
(4)沟通是管理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实现内外协调的前提之一。
管理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之间既有协助调的一面,也有不协调的一面。为满足外部环境的要求,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外部环境保持协调,管理组织必须在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加强沟通。
四、协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没有协调的管理必然表现为一种专制的家长式的作风,所以现代管理者都十分重视协调职能的发挥。
第一,协调是管理专业化的最基本要求。专业化是现代管理的特点之一,分级管理、分工负责是管理专业化的基本要求与具体表现,有分工就必然有协调;分工越细,对协调的要求就越高。其一,各管理层次或部门虽然都有自己既定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范围,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都会程度不同地需要其他层次或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其二,层级设置与部门配置的依据是管理范围与专业职能,而管理实践中常常有跨范围、跨专业一类的综合性事务,在这些事务面前,任何单一的层级或部门都无能为力,这就要求上下左或之间互相协调,共同处之。其三,各层次部门都有自身的利益关系,且为了完成职能任务,都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与管理制度,为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管理政策与管理制度的统一性,也需要做好各项协调工作。最后,任何管理组织,无论其设置了多少层级,划分了多少部门,这些层级与部门都只能是从属于组织整体,并对实现组织目标承担义务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
第二,协调是群体活动的基本要求。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要求是群体管理中所有成员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形成管理合力。但管理活动中常常因为人们思想行为的矛盾与冲突导致离心力,从而影响管理合力的形成,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协调活动。
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不仅使协助调变得非常必要,而且,现代管理活动的社会性又使协调成为可能。在管理活动中,人与人、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这所以能够相互协调,其直接动因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利益、价值追求和稳定的人际关系等,这使管理协调成为可能。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双向沟通
下行沟通:出叫单向沟通。指上级管理组织或人员将各项管理政策及组织目标、工作程序、规章制度逐级向下级传递。
上行沟通:也叫反馈沟通,指下级管理组织或人员主动向上级组织与领导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建议。
双向沟通:也叫相向沟通,指各管理组织与人员,包括纵向层级之间、横向部门之间信息的相互交流。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的程序和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
书面沟通:是以图、文形式进行的沟通。
口头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以言语形式进行的沟通。
沟通与协调的关系:沟通是协调的前提,协调是沟通的结果。沟通是协调的前提,是求得思想上的统一;协调是沟通的结果,是谋得行动上的一致。对管理组织来讲,有了思想认识的统一,才可能有行动上的一致,有效协调以有效果沟通为前提条件。
管理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之间既有协助调的一面,也有不协调的一面。为满足外部环境的要求,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外部环境保持协调,管理组织必须在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加强沟通。
沟通在协调中的作用:沟通在协调中的作用于表现在:
(1)沟通可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实现协调创造基本前提。
(2)沟通可以实现对管理目标、管理政策及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共识,为协调创造直接前提。
(3)沟通可以克服阻力,实现协调。
(4)沟通是管理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实现内外协调的前提之一。
第二节 协调的内容与过程
〖基本内容〗
一、协调的内容
协调主要以下几方面内容:
1.目标协调:具体说,包括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协调、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协调、局部目标之间相互协调、组织目标与外部环境相互协调等。
目标协调是组织其他方面保持协调的基础,实现目标协调的条件是:(1)目标的确定要适应外部环境,要考虑外部环境诸因素对组织的要求及影响。(2)目标的确定要从组织的资源状况出发,要考虑到组织资源的有限性和组织资源潜力。(3)目标确定要从组织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与个人目标出发,最大限度满足组织成员的要求,尽可能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4)从有效实现目标出发,对组织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
2.利益协调:利益协调是针对组织内部在各种利益,主要是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而展开的协调。
做好利益协调工作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紧紧围绕职能目标的需要配置资源,实现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二是从调动组织全体成员积极性出发确定利益关系,实现组织与人员、人员与人员之间的利益协调。
3.思想与行为协调:实现管理目标,最重要的是保持行为协调,而行为协调以人员思想认识的统一为前提,这又需要思想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认识常常不能统一,甚至发生矛盾与冲突。
这些因素主要有:(1)组织成员的觉悟水平有高有低。(2)组织成员的认识能力有高有低。(3)组织宣传工作跟不上是组织成员思想认识不能统一的又一原因。
归根到底,思想协调还要归结为行为的协调。思想协调为行为协调打下了基础,但并不完全等同于行为协调。因为有些问题不是觉悟问题,不是品德问题,而纯粹出于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仅靠思想工作无能为力。这时,领导者必须采取命令的或非命令的手段,使其行为保持一致,达到协调。
4.政策与规章制度协调。
政策和规章制度是组织活动的依据,也是组织各项工作的标准。政策与规章制度的存在和落实是实现协调的重要条件,但这同样是以政策和规章制度本身的协调为前提的。
管理实践中政策与规章制度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1)各部门在组织某方面政策和规章制度出现“空缺”情况下自行制定,导致部门间政策与规章制度不协调。(2)各部门对组织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理解不同,从而导致各种管理行为的不协调。
做政策与规章制度协调工作应强调两个方面,即完善政策与规章制度体系和维护组织权威。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保障。
二、协调的过程
协调作为管理过程中一项经常发挥作用的职能,是管理者在日常管理活动中运用最为频繁的手段,在某种意义上,管理工作的绝大部分内容就在于做好协调工作。管理协调的过程总是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了解、把握组织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依据协调时机把握的不同,协调可分为积极协调和消极协调。积极协调是指在管理过程中,针对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积极采取措施,把矛盾或冲突消灭于将发未发之时。消极协调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对已经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采取协调措施予以解决。
(2)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
(3)采取措施,消除矛盾与冲突。这是协调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协调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协调方法的选择。常用的协调方法有酝酿协商、建议说明、思想教育、冷处理或缓冲等。管理者通过运用这些方法,最终达到解决矛盾与冲突的目的。
协调的主要内容:协调主要以下几方面内容:
(1)目标协调:具体说,包括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协调、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协调、局部目标之间相互协调、组织目标与外部环境相互协调等。目标协调是组织其他方面保持协调的基础。
(2)利益协调:利益协调是针对组织内部在各种利益,主要是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而展开的协调。
(3)思想与行为协调:实现管理目标,最重要的是保持行为协调,而行为协调以人员思想认识的统一为前提,这又需要思想协调。
(4)政策与规章制度协调:政策和规章制度是组织活动的依据,也是组织各项工作的标准。政策与规章制度的存在和落实是实现协调的重要条件,但这同样是以政策和规章制度本身的协调为前提的。
管理协调的过程包含的三个主要环节:管理协调的过程总是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了解、把握组织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
(2)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
(3)采取措施,消除矛盾与冲突。这是协调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协调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协调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协调的基本要求
〖基本内容〗
一、坚持协调的原则
有效协调必须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以人为本。协调要紧紧围绕人展开,以人为本。协调工作要把新生人、关心人和理解人贯彻始终。
2.客观公正。包括协调对象是否充分考虑到对象的建议与利益要求,是否维护了协调对象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否有利于协调对象的持续发展等。
3.灵活机动。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协调的时机、方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通,而且可以根据协调工作进展情况与实际需要不断调整。
4.注重整体。即协调应在确保组织利益、整体利益条件下,考虑个人利益与部门利益。任何协调活动都不得以牺牲整体利益为代价。
二、实现有效沟通
由于沟通对于协调有着根本性的作用,所以协调取决于有效的沟通。
有效沟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沟通方式。(1)链式沟通。也可称为直线沟通,就是信息链条似地逐级传递。(2)轮式沟通。即某一个居于核心位置的沟通主体分别与其他几个沟通主体进行沟通。(3)全通道沟通。即组织成员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互相沟通,各成员在沟通中享有平等地位。(4)环式沟通。也称圆式沟通,即没有沟通核心,各沟通主体只能和左右两个沟通对象进行沟通。(5)Y式沟通。Y式沟通是对沟通方式的形象化描述,这种沟通存在于纵向层级关系之中,中间某一沟通主体和两个以上的上级组织进行沟通,同时,又和下级组织保持链式沟通。
2.克服沟通障碍。人们不同的心理素质对沟通具有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特殊的沟通障碍,破坏沟通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增加协调的难度。
来自沟通主体的障碍主要有表达不清、编码不适当、惰性、时间紧迫和对沟通对象不了解或不信任等。因此,任何沟通主体在组织沟通时,都应坚持明确性原则,力求沟通形式的标准化,做到文字规范、措词严密、表达准确、中心突出、目的明确,避免使用方言土语或容易引起误解的言辞。
来自沟通对象的障碍主人有注意力不集中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注意力,即能按照预定目的在特定时间内把心理活动指向特定对象的能力。同时,还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实现专业化、知识化,还要根据职位与具体工作需要,不断重塑自己的性格和气质。
三、选择协调方法
1.酝酿协商: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协调方法,一般来说,在协调对象较多、协调范围大、各种思想认识并存的条件下,宜采用这种方法。这种协调方法更多借助于全通道沟通、轮式沟通和环式沟通实现。运用酝酿协商方法的关键是“协商”,即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建议说明: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协调对象较少,协调范围小、问题症结暴露充分的条件下,多运用轮式沟通。运用建议说明方法的关键是从客观公正原则出发,寻求到能够保障和协调利益,为协调对象所共同接受的方案。
3.思想教育:这种方法用于人与人之间认识不统一或个人的思想认识偏离组织目标需要的条件下。这种协调方法常借助链式沟通,轮式沟通或Y式沟通实现。运用思想教育方法的关键是通过启发诱导使用权协调对象改变原有思想观念,重新树立新的有利于实现协调的思想观念。
4.冷处理或缓冲: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处理那些已经达到白热化,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的矛盾与冲突。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考虑好协调的时机,谨慎选择具体协调措施,同时又防止矛盾与冲突的进一步激化。
四、理顺管理体制
协调是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管理体制的客观要求,管理体制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决定管理过程中协调任务量和难易程度。
服务于协调工作的体制建设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权责划分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纵向权力与责任分配不合理。
横向权力与责任分配不合理。从组织协调角度出发,应依据职能目标的需求,正确把握管理体制中权责集中与分散的限度,防止脱离实际的高度集中或过度分散,要明确各管理层次及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并依此授予相应的权力,建立和完善权力责任体系。
第二,机构设置方面可能出现的总是层级设置太多和部门划分太细。
从组织协调的角度出发,首要的是精简机构,简政放权。对纵向来讲,压缩管理层次,确保组织沟通渠道畅通;对横向机构来讲,应立足职能转变,紧缩管理幅度确保横向权力的完整统一。
第三,人员配备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分工不明确和责任心不强。
从协调的角度出发,每个人员都应有特定明确的职务、权力和责任,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人人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功过是非清楚。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奖罚、升降等制度。
组织沟通渠道有畅通和堵塞两种情况。成功的管理组织都有畅通的沟通渠道,优秀的管理人员都必须重视沟通的作用,关注组织沟通网络的运行。
五、协调的其他几项要求
1.全员参与:在管理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条件下,全员参与可以使他们及时开展协调工作。
2.直接接触:即使纵向与横向之间能够直接接触,做到定期交流,及时沟通,促使组织之间相互了解,增加相互信任,为实施协调的实现协调创造条件。
3.科学预测:通过科学预测,采取果断措施,清除矛盾与冲突隐患。
4.总体考虑:管理组织实施协调和实现协调都必须从组织整体出发,把握好整体与层次、结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免顾此失彼,引发矛盾和冲突。
5.贯彻始终:管理人员应克服一劳永逸思想和麻痹意识,把协调工作贯穿于管理活动始终。
6.防微杜渐:密切关注组织的微小变化,争取把各种不协调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7.抓住关键:管理人员在协调时要首先找出不协调的决定性因素,然后采取措施予以消除,以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8.围绕目标:在协调工作中,必须牢记组织目标,从目标出发开展活动,偏离目标的协调只能造成组织资源新的浪费。
链式沟通与轮式沟通
链式沟通:也可称为直线沟通,就是信息链条似地逐级传递。
轮式沟通:即某一个居于核心位置的沟通主体分别与其他几个沟通主体进行沟通。
全通道沟通与环式沟通
全通道沟通:即组织成员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互相沟通,各成员在沟通中享有平等地位。
环式沟通:也称圆式沟通,即没有沟通核心,各沟通主体只能和左右两个沟通对象进行沟通。
1.管理协调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在管理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条件下,全员参与可以使他们及时开展协调工作。
(2)直接接触。即使纵向与横向之间能够直接接触,做到定期交流,及时沟通,促使组织之间相互了解,增加相互信任,为实施协调的实现协调创造条件。
(3)科学预测。通过科学预测,采取果断措施,清除矛盾与冲突隐患。
(4)总体考虑。管理组织实施协调和实现协调都必须从组织整体出发,把握好整体与层次、结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免顾此失彼,引发矛盾和冲突。
(5)贯彻始终。管理人员应克服一劳永逸思想和麻痹意识,把协调工作贯穿于管理活动始终。
(6)防微杜渐。密切关注组织的微小变化,争取把各种不协调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7)抓住关键。管理人员在协调时要首先找出不协调的决定性因素,然后采取措施予以消除,以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8)围绕目标。在协调工作中,必须牢记组织目标,从目标出发开展活动,偏离目标的协调只能造成组织资源新的浪费。
〖本章小结〗
管理协调在现代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章从三方面对协调进行了介绍。首先介绍了协调的概念、特征、协调的前提条件及协调与沟通的关系、沟通在协调中的作用等内容,使用权学员对协调有一个基本认识。接着介绍了协调四方面的内容及三个环节。最后从协调的原则、实现有效沟通、选择协调方法、理顺管理体制等方面,阐述了协调的基本要求。掌握以上这些内容对提高管理协调能力具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
协调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章从三个方面对协调做了介绍。第一节主要把握协调的概念、特征、沟通的概念及作用、协调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等内容,是协调的基础,以识记为主。第二节介绍了协调的内容及过程,可以从简答题准备考试。第三节从五方面介绍了协调的基本要求,其中协调的原则、实现有效沟通更为重要。学习本章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本章在全书中占有较重要的位置,需认真把握。
〖本章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协 调: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在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
2.下行沟通:又叫单向沟通。指上级管理组织或人员反各项管理政策及组织目标、工作程序、规章制度逐级向下级传递。
3.上行沟通:也叫反馈沟通,指下级管理组织或人员主动向上级组织与领导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建议。双向沟通也叫相向沟通,指各管理组织与人员,包括纵向层级之间、横向部门之间信息的相互交流。
4.正式沟通:是指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的程序和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
5.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二、简答题:
1.简述协调的特征?
答:作为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协调有其自身的特点:
(1)平等性。平等性是指协调主体与协调对象居于平等位置,没有强制力的直接作用。(2)互利性。协调措施常常是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协调各方利益要求。协调活动要广泛寻找共同利益,坚持求大同存小异。(3)主体广泛性。(4)结果不确定性。通过协调可能达成目标,也可能收不到任何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需要其他管理职能发挥作用。(5)对象复杂性。
2.简述沟通在协调的作用?
答:沟通在协调中的作用于表现在:
(1)沟通可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实现协调创造基本前提。
(2)沟通可以实现对管理目标、管理政策及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共识,为协调创造直接前提。
(3)沟通可以克服阻力,实现协调。
(4)沟通是管理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实现内外协调的前提之一。
3.简述协调的必要性?
答:第一,协调是管理专业化的最基本要求。专业化是现代管理的特点之一,分级管理、分工负责是管理专业化的基本要求与具体表现,有分工就必然有协调;分工越细,对协调的要求就越高。
第二,协调是群体活动的基本要求。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要求是群体管理中所有成员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形成管理合力。
4.简述协调过程的三个环节?
答:管理协调的过程总是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了解、把握组织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
(2)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
(3)采取措施,消除矛盾与冲突。
5.简述协调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答:协调必须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以人为本。协调要紧紧围绕人展开,以人为本。协调工作要把新生人、关心人和理解人贯彻始终。
(2)客观公正。包括协调对象是否充分考虑到对象的建议与利益要求,是否维护了协调对象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否有利于协调对象的持续发展等。
(3)灵活机动。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协调的时机、方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通,而且可以根据协调工作进展情况与实际需要不断调整。
(4)注重整体。即协调应在确保组织利益、整体利益条件下,考虑个人利益与部门利益。任何协调活动都不得以牺牲整体利益为代价。
6.简述五种主要的沟通方式?
答:沟通方式有:(1)链式沟通。(2)轮式沟通。(3)全通道沟通。
(4)环式沟通。(5)Y式沟通。
7.简述克服沟通障碍的途径?
答:克服沟通障碍的途径有:来自沟通主体的障碍主要有表达不清、编码不适当、惰性、时间紧迫和对沟通对象不了解或不信任等。因此,任何沟通主体在组织沟通时,都应坚持明确性原则,力求沟通形式的标准化,做到文字规范、措词严密、表达准确、中心突出、目的明确,避免使用方言土语或容易引起误解的言辞。
来自沟通对象的障碍主人有注意力不集中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注意力,即能按照预定目的在特定时间内把心理活动指向特定对象的能力。同时,还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实现专业化、知识化,还要根据职位与具体工作需要,不断重塑自己的性格和气质。
8.简述协调的主要方法?
答:选择协调方法
(1)酝酿协商。
(2)建议说明。
(3)思想教育。
(4)冷处理或缓冲。
9.简述理顺管理体制主要考虑的问题?
答:理顺管理体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权责划分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纵向权力与责任分配不合理。横向权力与责任分配不合理。
第二,机构设置方面可能出现的总是层级设置太多和部门划分太细。
第三,人员配备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分工不明确和责任心不强。
五、论述题:
1.试论述协调的主要内容?
答:协调主要以下几方面内容:
(1)目标协调。具体说,包括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协调、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协调、局部目标之间相互协调、组织目标与外部环境相互协调等。
(2)利益协调。利益协调是针对组织内部在各种利益,主要是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而展开的协调。
(3)思想与行为协调。实现管理目标,最重要的是保持行为协调,而行为协调以人员思想认识的统一为前提,这又需要思想协调。
(4)政策与规章制度协调。政策和规章制度是组织活动的依据,也是组织各项工作的标准。政策与规章制度的存在和落实是实现协调的重要条件,但这同样是以政策和规章制度本身的协调为前提的。
2.试论述协调的基本要求?
答:管理协调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在管理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条件下,全员参与可以使他们及时开展协调工作。
(2)直接接触。即使纵向与横向之间能够直接接触,做到定期交流,及时沟通,促使组织之间相互了解,增加相互信任,为实施协调的实现协调创造条件。
(3)科学预测。通过科学预测,采取果断措施,清除矛盾与冲突隐患。
(4)总体考虑。管理组织实施协调和实现协调都必须从组织整体出发,把握好整体与层次、结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免顾此失彼,引发矛盾和冲突。
(5)贯彻始终。管理人员应克服一劳永逸思想和麻痹意识,把协调工作贯穿于管理活动始终。
(6)防微杜渐。密切关注组织的微小变化,争取把各种不协调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7)抓住关键。管理人员在协调时要首先找出不协调的决定性因素,然后采取措施予以消除,以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8)围绕目标。在协调工作中,必须牢记组织目标,从目标出发开展活动,偏离目标的协调只能造成组织资源新的浪费。
【结尾】以上是关于“现代管理学自考学习资料第十四章”的全部内容,获取更多关于河南省学历提升的相关资讯,如河南成考、自考报名时间、报考条件、成考专业、自考专业等,敬请关注河南学历提升报考网。
本文地址:http://www.henankejidaxue.com/zikao/20190711_2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