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艺术论(二)
1、艺术意象和创造和生产
(1) 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在艺术的“创造→艺术品→接受”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
(2) 意象的孕育
(3) 意象的生产
论述:结合实例论述艺术意象的生成
谈谈艺术意象的孕育、生产(答二、三、四、五)
一、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因而艺术意象的生成在艺术创造中有重要意义。
二、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包含两个阶段,即意象的孕育和意象的生产。
三、意象的孕育是意象生成的第一阶段,意象的孕育指艺术意象在艺术家头脑里的构思过程。
①意象产生于主体意识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这是创造新的、精神性的对象世界的过程。一方面是艺术家主体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世界的人化。(主客相遇)
②它依赖于艺术家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
③意象孕育需要艺术家在与客观世界相遇时产生创作冲动。
四、意象的生产是意象生成的第二阶段,是指艺术家头脑里的意象获得物态化表达的过程,使孕育在头脑里的艺术意象获得符号形式和物质实体,从而产生艺术品。
意象的生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生命孕育从无到有,二是工艺制作,产品生产。具体有四个步骤:
①将潜藏的意义明朗化、零散的感觉整体化,从而生成艺术意象整体。
②将内在心理的东西变成外在可见的物化形式。
③将变动的内在意象凝聚为确定的符号形式。
④它是一种人工产品的生产。
五、总之,意象的生成是艺术创造的核心问题,无论是意象孕育还是意象生产都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心态和审美理想。
六、实例
例1、宋代苏东坡的《答谢民师书》“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指出两种过程的区分,“了然于心”是意象的孕育阶段,“了然于口与手”则是意象的生产过程,反映了苏东坡对意象生成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例2、郑板桥《题画》:“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其中园中之竹、“眼中之竹”是客观外在的,“胸中之竹”是意象的孕育过程,“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就是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手中之竹”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用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即意象的生产。这揭示了意象生成过程的复杂性、阶段性和差异性。
2、艺术的“技”与“道”
简答或论述:“技”与“道”的关系
一、“技”、“道”有别
“技”是指艺术操作中的技能与技巧。
“道”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因此,技、道存在差异。
二、技、道相通
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道、技互现
道可以通过技而体现出来,而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巧,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例,《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就体现了技道合一的境界。
3、“期待视界”:由德国理论家姚斯提出,西方接受美学认为艺术接受者在接触艺术之前的主体境况,包括其自身的敏感度、想象能力、文化基础、艺术修养、审美趣味以及传统影响、现实社会变化的影响因素等等,造成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
4、波兰哲学家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提供给接受者一个“图式化”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点。
【结尾】以上是关于“美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六章”的全部内容,获取更多关于河南省学历提升的相关资讯,如河南成考、自考报名时间、报考条件、成考专业、自考专业等,敬请关注河南学历提升报考网。
本文地址:http://www.henankejidaxue.com/zikao/20190711_2242.html